阅读历史 |

第198章 从白糖和化肥开始 (第1/2页)

加入书签

“同志,我是公安局派来的,我想问一下,你们是什么时候发现垃圾桶开始冒烟的?”

“这个,好像是早晨刚开门没多久吧?”

“对,好像是这样,垃圾桶都是中午收一回!”

“当时商店里的顾客多吗?”

“不多吧!”

“也不少,有很多平时没什么事儿的人,都是一大早顶门就来,然后早早的站在柜台前挑三拣四的,烦死了!”

陈青峰听了不由的翻了个白眼。

这年头国营商店的职工就是这样,毕竟是商品短缺时代。卖东西的总是一副牛哄哄的样子,而且还爱买不买。

尤其是一些畅销的产品,比方说点心糖果之类的。

这些东西很少是自己吃,一般都是买来送礼。

毕竟是送礼,因为是刚需,所以态度尤其不好。

等过几年有位相声演员,还专门表演过一个卖点心的相声段子。讽刺他们这种商店卖的桃酥比砖头都硬。

其实想想也可以理解,桃酥这东西如果不多放油多放牛奶,怎么可能好吃。

可这年头这两样东西都金贵着呢,做点心的哪舍得放,所以做出来的点心,硬得就像后世那些学校里发的月饼一样可以砸死人也就没什么让人惊讶的了。

陈青峰的本意是想问问垃圾桶有没有人注意过。

不过这几个人全都说没注意到。

其实想想也是,1楼卖的基本上都是点心糖果之类的东西。

可以说很多人排队来,就是为了挑几块好的。

所以一大早忙起来其实也挺正常。

只不过正常归正常,却忽略了嫌疑人。

看来自己低估了对方,这家伙存心要报复社会。

一出手就是两颗炸弹。

光是想想白糖的用量,陈青峰觉得按照石门市的规定,基本上已经超量了。

毕竟一个人每年定量才多少的白糖啊!

所以不出意料的话,这家伙应该沉寂一段时间,如果他是一个细心的人,估计也不会找人去借,而是想办法去黑市上购买。

脑海里回忆着这一点陈青峰离开了百货公司。

初步勘探的结果是,作案的嫌疑人两颗炸弹都没有达到预期。

火车站的那一刻确实炸了,但事发的时候,2楼没有人,虽然造成了死伤,但是原因是因为玻璃掉落的时候扎到了别人。

所以事情的严重性,起码没有犯罪嫌疑人想象的那么高。

但这件事带来的恶劣影响却显而易见。本来今天是工作日,大街上应该满是人的,但陈青峰路过火车站广场的时候,却发现这里人烟稀少。

到底要怎么把这家伙找出来?

陈青峰脑海里也在想着办法。

钢管炉渣,还有碎砖沬?

这些东西基本上也只能在棚户区找到。

棚户区?

陈青峰住的是单位的宿舍,也就是俗称的筒子楼。

说实话,在沪上想住上筒子楼确实不容易,因为是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很多单位的职工都等着分房。

但在冀省这样的地方。

住房相对没那么紧张。一来人口没有那么多。

二来因为都是新兴的工业城市,所以没有那么多以前遗留的建筑物。

之所以住房紧张,还是因为资金问题。

陈青峰小的时候住的是农村的大院。

环境就不用说了。

但就这也比城市里那些棚户区要强。

毕竟农村人建房起码要找一处地势高的地方,免得下雨的时候被水淹了。

可城里人很多时候都没这个条件,都是占一块地儿,盖上房,等多年之后私搭乱建,形成一大片区域。

但那一片区域居住的人多了,排水垃圾粪便都是问题。

陈青峰现在穿着这身皮不好去那种地方。

他想了想,先回公安局那边换了身衣服,然后推着自行车,按照地图上划的范围开始,在围绕着火车站和百货商场两地之间的棚户区到处闲逛。

果然到了这边之后,很快就和陈青峰脑海中的印象验证了起来。

地面垫着炉灰,因为防止下雨的时候水没过路面让人难以行走。

因为是自己盖的,很多墙都东倒西歪的。

为了防盗,有的人家在墙上抹着黄泥,插着碎玻璃。

不过讽刺的是这里居然叫做工人新村。

没错,这一片区域据说是五几年的时候,配套建设大工程项目安置的一批职工的安置房。

但撑到现在,早已经破损不堪了。

陈青峰推着自行车艰难的走着,虽然穿着皮鞋,但脚下的芦荟却硌得他脚底生疼。

路边满是垃圾,你要说眼下的环境跟印度的贫民窟比起来,陈青峰觉得其实也就是五十步笑百步。

当年的环境就是这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