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233.第233章 连破两境 (第1/3页)

加入书签

神灵显圣,非同小可,堪称神迹。</br></br> 就连王城中的那几位泰山北斗一般的天极境强者,也被天穹之上那一股强大的神影气息惊动,纷纷赶去诸皇祠堂。</br></br> 但是却没有看出其中的端倪,以为真的是神灵显圣。</br></br> 要知道,张若尘的武魂比天极境大圆满武者的武魂都要强大,一般的天极境武者,就连武魂都没有修炼出来,怎么可能看得透张若尘的虚实?</br></br> 而且张若尘已经修炼出“假神之身”,自然可以轻松瞒过那些天极境武者。</br></br> 天穹之上的那一尊巨大的神影,如同气吞山河一般,开始吸收祭祀之力。</br></br> 那一尊神影犹如活过来了一样,深深一吸,祭台上的血光,至少有百分之一,向着神影冲去。</br></br> 祭祀之力非常强大,武者根本无法吸收,但是张若尘却精通上古秘法,自然可以使利用假神之身吸收祭祀之力。</br></br> 祭祀之力,进入假神之身,随后又通过武魂和气海之间的魂脉,将祭祀之力转化为真气,涌入张若尘的体内。</br></br> 本来张若尘还担心祭祀之力太过于猛烈,他的气海,未必承受得住。</br></br> 毕竟,祭祀之力,只有神灵才能吸收。</br></br> 但是,当那一股携带着祭祀之力的真气,涌入张若尘的气海的时候。气海壁上,一个个神灵印记立即亮了起来,发出震耳的诸神梵音。</br></br> 张若尘两次达到无上极境,两次引来诸神共鸣,诸神的印记,已经牢牢的印在他的气海壁上。</br></br> 在祭祀之力的冲击之下,诸神印记竟然苏醒过来。</br></br> 若是将张若尘的气海,比喻成一片辽阔的真气海洋,那么此刻,一个个千奇百怪的神影就悬浮在真气海洋的上空。</br></br> 那是真正的神灵虚影。</br></br> 就在诸神虚影苏醒过来的时候,悬浮在诸皇祠堂上空的武魂,也发出神灵梵音,吸收祭祀之力的速度增加了十倍。</br></br> 祭台中的血气,至少有一成,向着那一尊神灵虚影涌过去。</br></br> 大量祭祀之力涌入张若尘的体内,瞬间就让张若尘冲破境界,达到地极境后期。气海的空间,瞬间扩增十五倍。</br></br> 而且,武道修为还在疯狂提升,开始冲击下一个境界,地极境小极位。</br></br> “没想到会将气海中的诸神印记惊醒,如此肆无忌惮的吸收祭祀之力。既然有诸神印记的守护,气湖肯定不会爆裂,可是我的肉身承受得住吗?”</br></br> 境界提升固然是好事,但是到达一定境界之后,肉身承受的压力就会变大,祭祀之力却依旧源源不断的涌入身体。</br></br> 体内的经脉,又如何承受得住?</br></br> 祭祀之力,何等庞大。张若尘最开始,只是想要吸收百分之一的祭祀之力,用来冲击地极境后期,或者地极境小极位。</br></br> 但是依照现在祭祀之力的疯狂吸收速度,恐怕不到半个时辰,张若尘体内的真气就足以将地极境大圆满的武者撑死。</br></br> “该如何来消化多出了的祭祀之力?”</br></br> 张若尘发现气海之中,不仅悬浮着诸神虚影,而且还悬浮着一个光点。</br></br> 那一个光点,形状像是一柄剑。</br></br> 剑意之心。</br></br> 张若尘才刚刚突破到剑心通明的境界,剑意之心只有米粒大小。</br></br> “或许可以用剑意之心,来吸收祭祀之力。”</br></br> 张若尘已经感觉到眉心传来一股强烈的膨胀感,气湖似乎又要发生脱变,那是突破到地极境小极位的预兆。</br></br> 必须立即行动。</br></br> 张若尘以精神力,控制气海中的剑意之心,开始吸收从魂脉中涌入体内的携带祭祀之力的真气。</br></br> “剑意之心竟然真的可以吸收祭祀之力……”</br></br> 张若尘的压力一轻,开始思考其中的原因。</br></br> 祭祀之力,其实包括两种力量:祈愿之力和血气之力。</br></br> “血气之力”来自于宰杀的那些牛、羊、蛮兽的血液,在祭台阵法的催动之下,化为血气,成为打开人神之门的载体。</br></br> 祈愿之力,才是主体,代表了整个云武郡国的人类整整一年来的信仰和意志。</br></br> 那是一股相当恐怖的力量,武魂看似吸收了一成,实际上那一成之中的祭祀之力,绝大多数还是进入了人神之门,只有极少数才被魂脉转化,吸收进张若尘的气海。</br></br> 此刻,剑意之心吸收的就是祈愿之力,张若尘吸收的是血气之力。</br></br> 换句话来说,此刻,整个云武郡国至少有数万人类,在帮助张若尘一起参悟剑意。剑意之心的增长速度,自然相当快速。</br></br> 吸收的祭祀之力越多,帮助张若尘参悟剑意的人也就越多。</br></br> “轰!”</br></br>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