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24章 后期 (第2/2页)

加入书签

来的目标都是如此,所以他从不在国内搞什么吹嘘大会,更不会刻意宣传自己的那点成绩。

在读!一吧首一发一本小说。读

因为他知道,现在的这一切远远还不够。

本来他也打算晚两年再开始全球化的,但今年特斯拉的股价涨幅,让他准备将这个计划提前了。

而且最关键的还是,固态电池那边已经有了核心突破。

预计最多再有三到五年,一定能实现大面积生产。

并将这种技术彻底商业化。

这才是他想要扩张海外超级工厂的底气跟原因。

关键还是特斯拉涨得太猛了,让他完全有钱实现自己的想法。

特斯拉在进入国内之前,那都是半死不活,摇摇欲坠的那一种。

还是魔都超级工厂竣工之后,才彻底将它带飞。

可见海外新能源汽车市场,到底有多残酷。

他这确定出海战略,等于是给了所有人一层巨大的压力。

腾飞新能源想要在国内当第一,那绝对只是时间问题。

海外就不同了,硬拼刺刀才能赢。

陈平生安排张启明去谈海外建厂事宜,他以前就是宝马的高级副总裁。

这事由他去做最合适,而第一座超级工厂的选址肯定要安排在发达國家。

选到北美无疑是最合适的。

只等那边确定好之后,他大概会投资一百五十亿到两百亿之间。

海外工厂跟國内工厂最大不同,那就是人工贵,不加班。

稍微让他们加加班,立马就能抬出工会跟你谈判。

國内很多老板过去之后,还在想方设法的用國内这套。

结果就是被罚得怀疑人生。

要说国内最大的产业链优势,那就是人工费低。

低到什么程度呢?

同样的上班时间,我们这边的人只有别人一小半的工资。

早期这么发展那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毕竟太多人要吃饭,有一份工作不容易。

现在就不同了,想要参与全球竞争,如果还是用人工费低这一点优势。

那会遭到大部分地方的排斥。

原因很简单,同样的一个工人,你一天上班12个小时只拿六千工资。

别人上班八个小时都要拿一万以上。

成本这块那肯定拼不过你,甚至可以说差距巨大。

既然大家不在一个成本上面竞争,那就反倾销好了。

啥意思呢?

直接禁止你那些低价货流入它们國家,用各种各样的正策来保护本土企业。

造车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去了海外,那就只能遵守别人的游戏规则。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